液態金屬隨夢天實驗艙飛入太空
- 分類:新聞中心
- 發布時間:2022-11-20 15:16
液態金屬隨夢天實驗艙飛入太空
- 分類:新聞中心
- 發布時間:2022-11-20 15:16
由中科院理化所液態金屬與低溫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負責研制的液態金屬熱管理試驗裝置,2022年10月31日隨夢天實驗艙發射入軌,與中國空間站成功對接后,已于11月11日凌晨順利完成在軌自檢測試工作,即將開展一系列既定空間科學試驗任務。
液態金屬在常溫下呈液態,沸點高、導電性強、熱導率高,易于實現固液靈活轉換,它可輕易將許多尖端材料的功能集于一體,又能與諸多材料巧妙結合從而使之性能得以顯著改觀,正為電子信息、能源、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軍工國防、生物醫療、柔性機器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帶來顛覆性變革,催生出一系列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將有助于推動國家尖端科技水平的提高、全新工業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乃至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
液態金屬空間科學探索,一直在路上
2017年,由劉靜研究員帶領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小組,與云南中宣液態金屬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科威液態金屬谷研發有限公司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地處中國云南宣威境內的尼珠河大峽谷上的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上,完成了一系列液態金屬微重力試驗,直接觀察到了溶液中液態金屬隨重力消失而呈現出的自發變形與電控現象。
以往,微重力實驗大多在空間站、人工落塔、火箭以及試驗飛機上進行,成本較為高昂,已有的地面試驗塔因高度有限,微重力維持時間較短,且耗資可觀,使得頻繁開展試驗受到限制。此次微重力實驗,直接選擇在垂直落差達565米、近200層樓高的地標性建筑---北盤江大橋上進行,從而以極低成本完成了世界首例常溫液態金屬微重力變形效應實驗。首批研究目標聚焦于液態金屬表面張力與變形效應,一方面,這是液態金屬最為基礎的物理屬性;同時,也考慮到預期成果對于今后發展空間柔性智能機器技術較有借鑒意義。從理論上講,密度較大的液態金屬在消除自身重力影響后,更易發展成可控變形機器乃至高度靈活的柔性機器人。
北盤江大橋提供了迄今最長的自由落體距離,使得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范圍內觀察和記錄液態金屬微重力效應和變形規律,從而為液態金屬這一革命性材料潛在的空間應用創造條件,也為進一步在云南當地構建更為完善精良的微重力試驗環境積累了寶貴經驗。
后得益于央視募集資金,2018年,劉靜團隊研制了在軌試驗型(無人,遠程操控傳遞數據和圖像)液態金屬試驗裝置,令人扼腕的是所搭載的中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最后幾秒折戟太空,試驗戛然而止。時隔4年,液態金屬試驗箱順利升空入駐夢天艙并完成自檢,充分感受到中國航天的威力和液態金屬的魅力,為中國航天驕傲,為液態金屬喝彩!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